儒释道都是生命的学问, 相互补充, 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慢慢体悟, 使我们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 遇到挫折时能做到淡定从容。

这固然体现了诠释者的自由,但解释者为什么会认同这个权威?这体现了他的怎样的主体性?这样的主体性本身是何以可能的?这些也是黄文未能触及的深层问题。……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平静而充满力量

[⑦] (二)主体性诠释对本源的遮蔽 黄文有一个判断:解释者比文本更重要。但这样一来,存在便成了生存之外的事情,如天堂在生活世界的彼岸,那么,此在又怎么能超出自己的生存而去追寻存在呢?[17] 可见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尽管突破了轴心时期以来的若干基本观念,但其突破毕竟还是有限的、不够彻底的。所谓西学东渐的缘由,不外乎是因为在走向现代性这个问题上,西方走在了东方的前面。事实上,主体与客体双方是同时生成的:唯有当我们把某种事物对象化的时候,我们自己才成为主体,才作为主体而存在。19世纪日本儒者西岛兰溪(1780-1852)说:‘心无古今,志在作者,而意在后人,由百世下,迎溯百世曰逆,非谓听彼自至也[24],其所较贴近孟子‘以意逆志之原意。

(二)生活儒学的诠释观念 今天的哲学思想前沿,首先是要追问:主体性本身何以可能?进而因为主体不过是一种存在者,所以就要追问:存在者何以可能?所谓解构并非简单的否定、抛弃,而是将主体性存在者还原到存在,从而理解、解释、重建主体性存在者。黄文谈到:儒家经典及其价值理念原生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深具中国文化之特质,一旦传播到异域,异时异地的解读者,必须‘读入具有‘时间特色(time-specific)与‘空间特色(site-specific)的社会文化因素,才能使经典中的价值理念融入并‘风土化于传入地。他认为孟子所提出的民为贵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以贯之的立场。

徐相信任何乱源,都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就需要建立起具体的制度来提防。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知天,诗人之所难也。认为孔子因为明白地说微,等于是告诉人们这里有所避讳,恰好是一种对于事实的揭露⑨,所以他认为董仲舒的微言是一种不是以典籍为依据所采用的方法……强调微、微眇的观念,把史与天连上。徐复观《原史》,收录在《两汉思想史》卷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57-158页。

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他在《符瑞第十六》中说: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获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后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间,而明改制之义,一统乎天子,而加忧于天下之忧也,务除天下所患,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极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随天之终始,博得失之效,而考命象之为,极理以尽情性之宜,则天容遂矣。

平静而充满力量

[4]3154结果是被视为妖言惑众,大逆不道而被杀。用现代的语句表达董氏的工作,正是‘把人当人的人性政治,对‘把人不当人的反人性的极权政治的决斗。比次褒贬之事,是比事也。虽然说天人交感的思想并非来自于董仲舒,且灾异之论也是旧已有之。

卒无妄言,而得应于《传》者。因此异内外体现出儒家忠恕之道的根本含义。《公羊学》中,虽然依然有夷夏之别的观念,但是夷夏的观念有一个由种族差异向文化差异的转变。徐复观认为因为汉代的疆域远远超越了春秋时代的华夏,因此,在汉朝的疆域内生活着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夷狄,而这些不同的种族在新的王朝里已经成为地方性的问题,而不再是种族的冲突,因此董仲舒对于夷夏观念的重新思考,成为熔铸各种族为一体的精神力量。

微言也是一样,虽然公羊学强调经典所不录的口说和微言,但是由微言及大义,依然是要通过比事类推等基本原则。这些方法主要是为了彰显《春秋》大义。

平静而充满力量

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⑦董仲舒将之说成是义不讪上,智不危身。

于内,大恶讳,小恶书。他总结了《春秋学》的五大特点: 第一,《公羊传》本身是谨严质实的,绝无何休所说的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亦无三科九旨之说[6]202。儒法斗争的确是汉代思想的一个基本问题,而在汉武帝前后有一个儒法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就是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上风,徐复观认为儒法斗争是理解汉代历史的一个关键,而在这个关键的时期董仲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这批知识分子中,在思想上——不是现实上——为儒家重新奠定基础,在政治上对法家加以全面批评,因而缓和了法家的毒害,乃至压缩其活动范围,却不能不归功于董仲舒。徐坚信,只有制度性的权力限制,才能摆脱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现实之间的冲突,这样从儒学传统中的道德制约,天的制约转换出法律、制度的制约,就成了连接儒学传统与现代性政治的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这也正是徐复观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包括解析《春秋繁露》的用心所在[18]。2.公羊学与儒家政治 肖滨认为,徐复观的董仲舒研究是他在文化上所作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要从中发现导向民主政治的传统资源。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

事实上,孝悌观念之深入中国通俗文化,主要是由于汉儒的长期宣扬。因此,他必然要树立君主的至上性。

[8]9也就是说《春秋》之运用微明阐幽的方法,主要是要把内在的志显现出来。故引史记,理往事,正是非,见王公。

这完全出于仲舒将尊卑贵贱,与价值判断连在一起,而将相对的关系加以绝对化[6]211。既然君权神授,那么君也就必须要了解天意之所在。

原文参考文献: [1]陈昭瑛.台湾儒学的当代课题:本土性和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04. [2]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M].台北:商务印书馆,2001:281. [3]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班固.汉书:卷五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二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卷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197-202. [7]邓红.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5. [8]董仲舒.春秋繁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9]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卷五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68-1369. [11]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2]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 [13]刘宁.属辞比事:判例法与春秋义例学[J].北京大学学报,2009(2):74-81. [1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卷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98. [15]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卷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196. [1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7. [17]蒙文通.经学抉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Dong Zhongshu and the Transition of Confucianism:Xu Fuguan's Study on Dong Zhongshu's Gongyang Theory Xu Fuguan's study on the political ideas of Confucianism has his own basis,that is,people-based politics.He holds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distinguishe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ong Zhongshu and the other Confucians:one is that he stand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rand unification of autocracy that was mature at that time through Gongyang,and the other is that he hopes to make Gongyang the component of his philosophy of Heaven.Dong Zhongshu's methods of study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aspects such as "recording history by using words and listing facts" "expressing ideas and feelings by words" and "expressing profound meaning by using concise and subtle words".All these methods are used to highlight the gis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The reason why Dong Zhongshu makes great efforts to construct the philosophy of Heaven is that he has realize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constrain the powerful emperor by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like Pre-Qin Confucians,therefore,he hopes to constrain the emperor by Heaven.In addition,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natural law,he hopes to dilute the influence of the harsh laws of the Legalist by Confucianist thoughts of highly praising virtue.Dong Zhongshu,by his theor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nd the philosophy of Heaven,completes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of the forms and the contents of Confucianism.However,its basic spirit is still the Confucian spirit of respect Dong Zhongshu/Confucianist/Gongyang theory/stud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Xu Fuguan 作者简介:干春松(1965- ),男,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儒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孔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古睿学者。夫览求微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将为大也。其二,董仲舒对于行权的范围,较《公羊传》为宽,是为了突破原有文义的限制,以便加入新的内容,以适应他所把握的时代要求及他个人思想的要求而设定的[6]205。其次,董仲舒综合战国末期的许多思想资源,特别是阴阳五行的思想,把阴阳家五德运会的、盲目演进的自然历史观,转移为政治得失上的反应,于是朝代的废兴,依然是决定于人世而不是决定于天命。

但是正如辞与指的关系一样,权必是与经对举才有意义,如果没有经的比照,那么权就成为肆意妄为了。如果知道经和变的关系,就能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这样的人也就了解了权的意义。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玉英第四》)(13) 2)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而儒学内部,因为是否与权力结盟的关系,而产生了争议,致使六艺之间互相排挤。第五,对于灾异,徐复观说,灾异与君的失德有关,而天是以灾异警诫人君,这是古老的思想。

仁义依然是所有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点,政治权力的更替的最合理的方式依然是贤者居位,他甚至强调禅让。许倬云也认为将自然与人间秩序合而为一,是汉初的共同精神,只是以儒家为主体的系统,具有浓厚的道德性。但事实上,董仲舒是真正的儒者宗主。其次,通过对天道的解释,以儒家的尚德思想来稀释法家的严酷法律的影响。

徐复观先生缘何对两汉的思想关注甚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汉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儒家与中国政治结盟的开端。所以,他在讨论董仲舒的《春秋》学方法的时候,并不愿意提到比类之类的《春秋》义法,即使他的经学史专题著作中,也没有涉及公羊春秋的方法问题。

因为原意应该是说不要拘泥于辞,而并没有完全不受辞的限制的意思。因此,天道并不具备绝对的独立性。

因为过分依赖道德自觉,致使对于暴君和污吏则束手无策。他说:虽然三正观念有历史的依据,但是在《春秋》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而三统观念则肯定是春秋所不能允许的。